首页 · 资讯 · ·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三场
天津政务网 2024-05-08

市交通运输委主任 王志楠:交通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先行领域,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下力量织密“交通网络”、拉近“时空距离”,持续推进交通一体化走深走实、见行见效。

一是铁路公路互联互通进入新阶段。随着去年底津兴城际开通运营,“轨道上的京津冀”基本形成,实现4条高铁通北京、1条高铁通雄安、多条高铁联周边,高铁通车里程由2013年的245公里增加到410公里,筑起了京津雄0.5—1小时的通勤圈、京津冀主要城市1—1.5小时交通圈。去年,被誉为“黄金走廊”的京津塘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顺利开工,目前已实现6条高速通北京、2条高速通雄安、毗邻地区高速互联互通,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由2013年的1103公里增加到现在的1358公里,实现京津雄1小时、京津冀主要城市3小时通达。打通武清高王路与北京通清路,省际接口路全面实现同标准对接。目前,我市铁路、高速公路密度均位居全国前列。

二是综合运输服务创新取得新成果。在铁路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京津城际增开重联和长编组列车,运力提升18%,高峰时段群众购票难问题初步缓解。京津城际延长线实现“铁路e卡通”扫码乘车,随到随走。各区也在积极行动,京滨城际宝坻站、北辰站的公交与高铁时刻精准匹配,接驳更加便捷。武清开通至北京国贸的首条定制快巴,宝坻开通至廊坊香河、衔接北京的跨省公交,出行效率显著提升。三地持续深化政务合作,实现5类电子证照互认共享、5个事项“同事同标”,共享行业大数据约6亿条。

三是世界级港口群、机场群建设取得新突破。航道上的京津冀统筹陆海,智慧绿色港口建设再创佳绩,天津港大型集装箱设备自动化占比超过60%,太平洋国际集装箱码头获评五星级绿色港口,焦炭货类实现100%清洁运输;枢纽港口建设再上新台阶,天津港集团设立北京服务中心、入驻雄安新区综合保税区,环渤海内支线重箱运量同比增长25.2%,海铁联运完成122.7万标箱、中欧(中亚)班列完成8.5万标箱,均位于全国沿海港口前列,2023年集装箱吞吐量超2218万标箱,保持全球第八位。去年,国际邮轮母港在北方港口中率先复航,成功举办国际航运产业博览会。蓝天上的京津冀联通全球,天津机场恢复加密客运航线,新开至东京、郑州、内蒙古货运航线,建设异地城市航站楼,升级乘机服务,2023年完成旅客吞吐量1847.3万人次,同比增长216.2%。

2024年,我们将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战略牵引,唱好京津“双城记”、支持北京“新两翼”建设,在加快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上勇争先、善作为,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充分发挥天津港的优势和作用,在打造我国北方地区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战略支点上勇争先、善作为。

一是升级基础设施“硬联通”。今年底前建成我市首条市域(郊)铁路——津静线首开段。加快建设津潍高铁、京滨城际南段,形成京津冀联通长三角的第二条高铁通道。加快建设京津塘高速改扩建工程、兴港高速公路,让“黄金通道”成色更足。支持过境北京货运外迁,加快推进g95首都地区环线(唐廊高速二期)前期工作,积极谋划津沧高速改扩建工程、滨唐高速等新项目。

二是升级体制机制“软联通”。唱好京津“双城记”交通篇,实施新一轮京津出行便利化举措,巩固京津城际重联和长编组列车开行成效,优化津兴城际车次安排,优化京津冀毗邻区跨省公交、定制快巴线路。目前我们还在深入武清、宝坻等区进行调研,研究更多贴近群众出行需求的新举措。三地还将进一步扩大政务服务合作范围至辽宁、山西,建立泛京津冀大件运输许可审批联动机制,完成京津冀执法协作试点示范,促进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

三是升级港口群机场群“广联通”。打造智慧港口升级版,聚焦服务货物货主推动港航生产经营全链条、全生命周期智能化,实施港口大型集装箱装卸设备自动化改造,建成“津港通”平台,建设港口智慧物流信息共享平台。打造绿色港口升级版,建设零碳码头、低碳港区、低碳港口,大宗货类清洁运输比例进一步提高,新增风电装机容量43兆瓦,建成后天津港年发绿电能力将接近3亿千瓦时。打造枢纽港口升级版,实施大港港区10万吨级航道提升工程、国能(港务)二期工程等大项目;坚持海向增航线,陆向优服务,拓展与区域产业适配的内外贸航线,做强环渤海内支线,扩大邮轮运输规模,量身定制服务北京、雄安新区、北方重镇企业的运输方案,大力发展海铁联运,提升中欧(中亚)班列运行质量,2024年天津港集装箱吞吐量力争超过2300万标准箱。深化港产城融合发展,聚焦汽车、冷链、有色矿、新能源、粮油等优势货类,延伸产业链、供应链、物流链、价值链,拓展货物加工、仓储、分装、分销、保税、交易等增值功能,强化对货主货物的服务功能,建设航运综合服务中心,高水平办好2024天津国际航运产业博览会。推动天津机场在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发挥更大作用,建设机场三期改扩建工程,加密国内主要城市及日韩、东南亚等方向客货运航线航班,2024年机场旅客吞吐量争取达到2000万人次。

新华社:请问,一年来“轨道上的京津冀”取得了哪些新进展,还在推进哪些项目?

市交通运输委主任 王志楠:“轨道上的京津冀”是京津冀城市群的主骨架。随着去年底津兴城际建成通车,我市已形成京津、京沪、京滨、津兴等4条高铁通北京的格局,同时,津保高铁直达雄安新区,津秦等高铁联通周边,基本实现了京津雄0.5—1小时通勤圈,京津冀主要城市1—1.5小时交通圈。

下一步,我们将巩固提升“轨道上的京津冀”建设成效,加快建设津潍高铁、京滨城际南段,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京津同城化发展注入新动能。

津潍高铁、京滨城际是国家“八纵八横”高铁网骨架中京沪第二通道组成部分,是国家重点工程。京滨城际起自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经河北廊坊及天津宝坻、北辰、东丽,至滨海新区滨海西站,线路长约98公里,项目北段工程(宝坻至北辰)已于2022年开通运营,目前正在加快建设项目南段(北辰至滨海新区)。津潍高铁起自滨海新区滨海站,经滨海新区、河北沧州、山东潍坊等城市,至潍坊北站,线路长约350公里。两个项目开工一年多来,先后完成了大型临时设施,天津机场1号、2号,滨海新区海河隧道盾构始发等重大控制性节点工程,今年上半年两条高铁的隧道盾构工程将全部完成始发作业,今年底京滨城际(华明镇至机场段)将完成盾构施工。两条高铁计划2027年同步开通运营。

人民网:据了解去年底武清开通了首条京津定制线路,那么在公共交通这方面武清还有哪些“协同红利”惠及三地百姓吗?

武清区副区长 王欣耕:武清地处京津冀三省市交会处,在首都“通勤圈”范围内,是落实毗邻地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区域之一。目前,我区赴京通勤人口占全市30.5%,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在市交通运输委的领导下,在北京市交通运输委和廊坊市交通运输局的大力支持下,去年11月我区开通了与北京接壤的高村镇至北京国贸地区的“定制快巴”。在此基础上,我们在两方面持续发力:一是延伸增开定制快巴。聚焦通勤人员的实际需求,将已开通的定制快巴延伸至北京亦庄,并在我区与北京通勤人口相对集中的居住地,今年4月又增开定制快巴线路3条,涉及我区龙湾城片区、南湖片区、泗村店片区至北京十里河及北工大等地,实现京津通勤人口主要居住地全覆盖。二是加密公交线网。为更好服务津冀两地企业员工通勤和居民交往交流,在前期调研及勘察的基础上,今年2月开通了连接武清区大王古庄镇至廊坊市的公交线路和廊坊市区直通武清区京滨工业园的通勤定制公交线路,并计划年内再开通3条武清至香河的跨域公交线路。全年,武清到北京共开通4条定制快巴线路,每天运营14班次,日运送旅客约600人次;武清到廊坊共开通4条公交线路,每天运营16班次,日运送旅客约400人次,进一步提升跨区域通行效率和服务品质。

中新社:天津港集团在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有哪些举措、成效,下一步计划是什么?

天津港集团副总裁 罗勋杰:天津港是京津冀的海上门户,与全球180多个国家的500多个港口保持贸易往来。天津港集团积极发挥港口“硬核”优势和枢纽作用,不断开拓提升海陆辐射能级,今年一季度实现首季生产“开门红”。

一是海向持续提升航线辐射能力。开通了天津港—智利车厘子直航快线,为北方市场带来了更新鲜、更便宜的车厘子。5月6日,又开通了天津港至南美东新航线,填补了京津冀地区抵达南美洲东部国家的航线空白。二是陆向持续增强物流畅通能力。开拓巩固了天津港至北京大红门、河北邢台、石家庄等地的物流通道,走访京津冀地区客户500余家,为客户提供优质高效的“港口+物流”定制服务。三是主动服务北京、雄安新区经济发展。在北京cbd设立京津协同港口服务中心,举办京津产业交流合作对接洽谈会等推介活动,送服务到家。天津港雄安新区服务中心首批入驻雄安综合保税区,首票进口海运货物在天津港接卸,现已完成多票海运进出口业务,切实发挥京津冀门户作用。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提升港口支撑能力、运营服务能力、提升适港产业临港经济发展质量、提升港城发展能级,着力打造京津冀“海上门户”,做强航道上的京津冀,在全市港产城融合发展中发挥好引领作用,主要抓好四方面工作。

一是提升天津港支撑能力。推进新港航道拓宽浚深、码头升级改造、物流堆场建设、设施设备更新等重点项目,加快天津港北港路南延工程、天津港汇盛码头西侧集装箱堆场工程等8个项目建设,新开工建设天津港新港航道拓宽浚深工程、北疆港区汽车物流堆场等5个港口基础设施项目。二是共建津冀世界级港口群。加密环渤海内支线网络,2024年重箱运量力争同比增长10%以上。三是做优京津冀物流网络。优化京津冀直营(加盟)店布局,做强京津协同港口服务中心、雄安新区服务中心,巩固提升海铁联运班列服务。四是助力京津冀文旅高质量发展。在2023年天津率先恢复邮轮航线的基础上,今年一季度接待国际邮轮19艘次、旅客超6万人次,力争全年接待国际邮轮超百艘次,保持北方港口接待量首位,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贡献港口力量。

津云:在推动与北京两个机场错位联动发展的工作中,天津滨海机场关于打造航线网络方面有何设想?

天津滨海机场副总经理 王颢哲:京津两市共有北京首都机场、大兴机场、天津滨海机场三个机场。其中,天津滨海机场定位为区域枢纽机场、我国国际航空物流中心。在2022年10月民航局与天津市共同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中,明确要加快机场区域航空枢纽航线网络建设,优化完善国内航线网络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航线网络,并给予航权时刻等方面的支持。

天津滨海机场积极落实战略合作协议内容,着力推动“干支通、全网联”的航网搭建,注重与北京两个机场开通差异化的航点,错位服务京津冀腹地客源需求。2024年夏航季,天津滨海机场计划通航的国内客运城市中,与大兴机场、首都机场错位通航的城市分别为24个、15个。

在后续航线规划上,国内客运方面,南北方向重点发挥中转连通功能,连接经济发达城市,充分带动客流量;东西方向重点发挥始发起点功能,搭建通往西北的空中桥梁,丰富航线网络结构。推动增加年旅客吞吐量500万人次以上的支线通航点。国际客运方面,将重点发展面向日本、韩国等东北亚和东盟十国等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国际航线航班,鼓励境外航司恢复、开通至天津的航线。

天津日报:当前京津之间人员往来越来越频繁,为唱好京津“双城记”,交通方面有哪些便利出行的措施?

市交通运输委主任 王志楠:去年我们实施了优化提升京津交通服务专项方案,取得了初步成效。比如,针对京津城际早晚高峰购票难的问题,协调铁路部门开行了16节长编组和重联列车,提升运力18%,增加了2.76万张高铁票,票源紧张问题得到了缓解。再比如,针对往来武清和北京的通勤人员,开通了我市进京的定制快巴,为该群体增加了更多选择,提高了通勤效率。这样的工作还有很多,刚才已经做了简要介绍。

今年以来,我们持续发力,一是提升高铁保障能力。为充分发挥京津城际作为京津通勤主通道的作用,保障重联和长编组列车高效稳定运行,我们会同铁路部门启动了京津城际电力增容补强工程,计划年内完成。针对群众反映的在天津站乘坐高铁需要先上楼再下楼的“折返跑”问题,4月15日启用了天津站地下候车厅,每天6时到19时,从6号到17号检票口进站的旅客可以选择走地下候车通道,不用再上到车站二楼,候车更加方便。

二是提升公交、地铁换乘服务。5月1日天津站北广场公交站建成投用,这是我们经过一年的试点重新选择的站位,建设期间得到了周边群众的很多好建议和大力支持,建成后,公交与高铁接驳距离由原来的400多米缩短到200米,候车环境也大为改善。为了让乘坐京津城际晚班车回家的旅客有地铁可坐,5月17日起,地铁(除9号线在实施信号系统改造外)每周五晚上将再延时运行30分钟,覆盖高铁到站时间。

三是增开毗邻区跨省定制快巴。4月1日武清区新增3条至北京的定制快巴支线,宝坻区4月22日新开通至北京的定制快巴,实现网上预约、就近上车、远端安检、快速直达。

当前,我们还在深入开展线上、线下调研,广泛听取京津通勤群众需求,以“小扳手”切入,研究近远期结合的新一轮京津同城化、出行便利化务实举措。下一步,一是继续优化高铁出行服务,结合相关工程进展,适时优化津兴城际车次安排,改善京津城际武清站接驳条件等。二是强化毗邻区道路公共客运服务,根据出行需求完善武清、宝坻、蓟州等与北京、河北毗邻区定制快巴、跨省公交、客运班线、旅游班线等。三是升级公路交通出行服务,打造一批京津公路通行精品线路,创建“津彩驿站”,拓展“公路+”服务等。

法治日报:据了解,今年武清区把提速建设京津产业新城摆在重要位置,那么在交通方面又有哪些完善配套的规划和举措呢?

武清区副区长 王欣耕:京津产业新城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中“4+n”功能承接平台之一,发展定位为“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新平台、高端产业集聚新高地、京津科技人才创新城”。随着承接功能愈发凸显、产业人才不断聚集,京津产业新城将成为通勤人口的集中区域,为满足未来通勤需求,我们边谋边干,重点抓三方面工作:一是开展顶层设计。在《京津产业新城核心区城市设计》中,我们从推动区域交通协同、完善城市快速路网体系以及实现区域轨道交通一体化等方面进行规划,着力构建“轨道交通+快速环线+公交走廊+响应公交”多层次交通体系。二是联通主动脉。在高速公路方面,我们以京津塘高速公路改扩建为契机,在京津产业新城核心区增设出入口,目前该工程已启动前期准备工作,计划与京津塘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同期建设、同步竣工。在轨道交通方面,我们全力推动通武廊市域(郊)铁路纳入“现代化首都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为项目尽快实施创造条件。三是畅通微循环。结合群众出行需求,不断优化京津产业新城核心区内外公交线网布局,开通武清城际站至京津产业新城核心区的公交线路,为京津产业新城发展构建便捷高效的公共交通服务体系。

天津广播电视台:请问今年以来在打造世界一流的智慧港口、绿色港口方面,取得了那些成果?下一步有什么打算?

天津港集团副总裁 罗勋杰:今年以来,我们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在打造智慧港口、绿色港口升级版上积极谋划见行见效。

一是聚焦港口行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我们新一代智能化集装箱码头管控系统jtos发布启动,实现港口集装箱业务从软件到硬件的自主可控。我国首个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件杂货智能一体化系统上线运营,提升码头作业效能。4月底,我们与华为公司签署加速行业智能化港口大模型portgpt深化合作协议,推动大模型赋能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

二是聚焦作业智慧化向航运服务智慧化转变。目前已完成天津港太平洋国际码头、欧亚国际码头、远航矿石码头3个传统泊位自动化升级改造,2024年将有序推进集装箱、散杂货等码头自动化升级,集装箱大型装卸设备自动化占比力争达到80%以上。同时,以数字化思维推动企业运营管理变革创新,建设“津港通”平台,整合线上服务窗口,推动各业务平台数据交互和数据共享,港口集疏运业务一网通办,建设数字化物流网络,提升腹地物流网络效率,让港口智能服务向内陆延伸。

三是聚焦港口绿色低碳、生态美丽。以建设“低碳港口”为目标,重点加快风电、光伏等新能源设施建设,今年1月份天津港南疆港区5台风机成功并网,港区整体年发绿电能力近1.5亿千瓦时,“天津港绿色低碳港区建设实践”入选全国首批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典型案例。我们还在积极推动设备新能源替代,焦炭货类现场作业已全部使用氢能车辆运输。全国首个港口海洋水环境智慧监测系统稳定运行,港口首个生态环境大气智能监测平台运行良好,实现24小时动态预警监控,港区空气优良天数优于区域平均水平。当前,我们正在前瞻性研究绿电制氢、甲醇、氨等新能源落地路径,延伸新能源使用场景,推进实施自有集疏运车辆电动化,引导港区集疏运车辆清洁能源替代。后续适时开工建设全国首个港口防波堤风电项目,新增装机容量近50mw,建成后天津港年发绿电能力将接近3亿千瓦时。

今晚报:据了解,天津滨海机场正在推进三期改扩建项目,请问目前该项目工程最新的规划进度安排是怎样的?

天津滨海机场副总经理 王颢哲:天津滨海机场三期改扩建工程总工期为6年,预计于2029年整体建成。目前,该工程已基本完成初步设计工作,各项设计收尾工作正在紧张有序的进行中,预计近期将开展初步设计上报工作。

目前,天津滨海机场正在按照天津市对于三期改扩建工程“分期开工,一次建成”的原则,编制综合管控进度规划。在三期改扩建工程综合管控进度规划中,将机场主体工程划分为4部分,分别是航站区工程、飞行区工程、市政基础配套工程以及通信设备工程。同时将结合高铁、地铁引入机场工程,优化工期工序,确保三期项目整体建设节奏有序、可控。

根据可研批复,天津滨海机场三期改扩建工程建成后,东跑道将延长400米,同时延长第一平行滑行道,新建第二平行滑行道以及一组北垂直联络滑行道。新建41万平方米的3号航站楼、76个停机位,6万平方米的综合换乘中心和10万平方米的停车楼,并配套建设机务维修、消防、给排水、供电等生产生活辅助设施。以2030年为目标年,未来可满足机场旅客吞吐量55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00万吨需求,并将与多种交通方式实现便捷换乘,建成融航空、高铁、城市轨道交通、公交、客运班线等于一体的综合交通枢纽。

今年一季度,我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8%,高于去年全年1.2个百分点,连续五个季度实现“一季好于一季”,工业投资增长17%,工业技改投资增长14.8%,分别高于全国3.6和5.1个百分点,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建设取得新成效。

一是机制建设取得新进展。京津冀工信主管部门认真落实国家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实施方案,联合成立产业协同专题工作组,实行轮值组长制,建立重点产业链协同机制,链群协作已见成效。强化主要、分管、处室层面“3+3+3”协同联动,签协议、常协调、勤沟通,形成较为紧密的产业协同推进格局。3月初在津召开产业组2024年第一次工作会议,审议通过2024年产业协同专题工作组工作要点,从完善产业协同工作机制、深化区域重点产业链合作、提升区域产业集群竞争力等6大方面明确16项重点任务,清单化台账化推进产业协同发展各项任务落实落地。

二是以链聚势取得新突破。三地结合各自产业优势,分别牵头生物医药、网络安全和工业互联网、机器人等“六链”,联合绘制形成产业链图谱,动态更新“卡点”攻关、“堵点”招商、重点企业“三张清单”,按图索骥开展补链强链、深化对接合作,全力打造产业协作“实景图”。以汽车产业链为例,强化区域零部件配套,小米汽车、理想汽车在京津冀区域内的定点供应链企业分别为45家和70家,北京奔驰零部件的区域内采购额占到全国55%,其中,我市为北京整车配套的重点企业超过120家。

三是以群聚力实现新跃升。三地聚焦网络安全、生物医药、安全应急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合力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五群”共建全面加强。京津冀生命健康集群成功晋级“国家队”,在京津冀地区集聚相关企业5300余家,2023年集群主导产业实现总产值近3900亿元。近年来,我市生物医药产业蓬勃发展,涌现出凯莱英、合源生物等一批创新型优质企业,产业集群规模不断壮大。我市牵头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创新集群,营业收入在全国前10名企业中拥有5家,全国市场占有率超过四成,集群企业数量和营收规模居全国城市首位。

四是产业合作取得新成效。三地共谋做大产业“蛋糕”,一批标志性大项目建成投产。其中,我市推动联想创新产业园投产,中石化南港120万吨乙烯项目达到试生产条件,预计分别新增百亿的工业产值;精雕数控机床生产研发基地竣工,持续提升工业母机发展能级。构建京津冀面向全球的招商推介平台,我市成功举办7届世界智能大会,共签署800余项合作协议,投资额约6200亿元;联合举办首届京津冀产业链供应链大会,我市签约项目意向投资额约500亿元。

五是产业集聚展现新场景。三地坚持资源互配、优势互补,特色产业聚集发展。北京和天津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加快建设,形成一批标志性应用场景。北京大兴、天津滨海新区、河北唐山等12个城市(区)联手获批首批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实现电堆、空压机技术自主创新及产业化应用,填补了催化剂、质子交换膜等国内自主化应用空白。

2024年,我市作为产业协同专题工作组轮值组长,将加速推进科技创新协同和产业体系融合,合力建设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走深走实。

一是强机制、促协同,加快从“共建”到“共生”。推动与工信部签署新一轮部市合作协议,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建强三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对接机制,清单化、台账化推动2024年各项任务落实,形成“国家+省市+部门”三级协同推进体系。

二是抓链条、强配套,加快从“落图”到“落地”。印发实施京津冀三省市推动6条重点产业链图谱落地的行动方案,联合推动产业链“卡点”攻关、“堵点”招商、产业对接,重点抓好我市牵头的网络安全和工业互联网、高端仪器设备和工业母机产业链,加快打造全国信创产业高地和工业母机创新基地。同时,强化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等重点产业成龙配套,瞄准北京新能源汽车整车供应链,推动武清、经开区等加快建设汽车零部件基地;京津共同推进南港电子化学品基地建设,合力提升集成电路产业区域配套水平。

三是建集群、提能级,加快从“做大”到“做强”。做好我市牵头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创新集群培育,依托天津滨海、北京海淀、河北雄安等核心承载区,全力打造万亿级产业集群。三地协同做优做强生命健康集群,发挥现代中药制造业创新中心、中科院工生所等创新平台作用,加强源头创新、产业转化,推动能级提升,加快向世界级集群迈进。

四是聚资源、优生态,加快从“培育”到“培优”。聚集四大类资源,打造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发展良好生态。整合创新资源,聚焦重点产业链建设京津冀产业协同创新联合体,加快区域创新成果转化,着力构建“北京研发、天津制造”格局。积极承接央企资源,推动落实与中石化、中车、中国联通等央企战略合作协议,争取在津布局更多创新、产业资源。对接优质民企资源,推进联想创新产业园等重点项目达产,争取优质项目落地。用好市场资源,高水平筹办好第二届京津冀产业链供应链大会,充分发挥中介机构“织网”作用,构建面向全球的高端资源聚合平台。

新华社:刚才您在发布时提到三地“六链”共育方面取得新突破,能否详细介绍一下2024年推动重点产业链方面的具体举措?

市工信局局长 尹继辉:产业协同发展是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3个重点领域之一,对推进产业体系融合和区域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前期,我们三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联合起手布局,统筹建立链长制,将产业协同的顶层设计进一步细化到产业链层面,6条重点产业链成为推动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具体抓手之一。一年以来,三地聚焦“六链”联手绘制产业链图谱,梳理形成3张清单,摸清了产业链“家底”,并在去年11月底召开的京津冀产业链供应链大会上发布了初步成果。

2024年的重点工作就是落子成势,刚才提到,目前,我们正在着手制定《京津冀三省市推动6条重点产业链图谱落地的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进一步明确推动重点产业链的具体举措,主要从3个方面持续用力:

一是在“堵点”招商方面下功夫见实效。立足区域资源环境禀赋和产业链发展基础,三地深入梳理了招商目标企业,明确了产业布局重点区域,各链将分别制定招商工作方案,“一链一策”强链补链,推动形成优势互补、协作紧密的产业协同发展格局。

二是在“卡点”攻关方面下功夫见实效。行动方案中进一步明确了6条重点产业链的技术攻关方向和目标,近期我们将尽快召开京津冀产业协同专题工作组和科技创新协同专题工作组握手对接会,组建京津冀联合攻关工作小组,产业协同专题工作组梳理技术攻关需求“发球”,科技创新协同专题工作组“接球”,将三地相关部门纳入其中,明确任务分工,加强任务协作,共同谋划产业链关键环节联合攻关,协同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一批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三是在推动产业成龙配套方面下功夫见实效。聚焦各产业链重点龙头企业需求,我们将联合开展产业对接,着力提升区域配套水平。同时,用好商协会、联盟等市场化力量,推动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更好结合,畅通延伸区域产业链供应链,打造产业链融合发展良好生态,加快图谱成果落地转化应用,推动产业成龙配套、成链成群,助力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迈上新台阶。

天津日报:作为天津市重要的产业承载地,滨海新区在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方面有哪些成果和举措?

滨海新区工信局局长 李刚:今年恰逢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十周年,新区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合作功能区,十年来参与其中、贡献其中、受益其中。近三年引进北京资源落地项目160余个、总投资近两千亿元。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累计承接北京企业1009家,注册企业4900余家,注册资本2100亿元。总投资超600亿元的中石化南港高端新材料项目集群加快建设,联想智慧创新服务产业园首座生态级“零碳工厂”正式投产,360科创园开园,中科曙光产业基地三期等项目加快建设。

下一步,滨海新区将全面落实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行动,让区域协同力量高效转化为生产力、竞争力。一是坚持平台建设和成果转化并重。探索建立京津冀产业合作平台,重点推动经开区与中石化等共建南港绿色石化基地、保税区与中海油等共建海工装备产业园、高新区与航天科技集团等共建航天空间技术产业园、中新生态城与中国电子集团等共建中电天津软件园。谋划建设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升级版,全力打造聚集全球创新资源的高地。建立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供需对接清单,构建“技术研发在京、创新应用在津、产业转化在滨”的协同模式。二是坚持项目有效承接和产业链条建设并重。深度融入京津冀“六链五群”产业布局,依托京津冀产业链供应链大会等展会开展招商引资,推动共建京津冀网络安全和工业互联网、高端工业母机等产业链,成龙配套、成链成群。完善跨区域协调培育机制,协同打造京津冀生命健康、集成电路、安全应急装备、电力及新能源高端装备等产业集群。推动石化、汽车等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建设京津冀电子化学品基地、化工新材料小试中试基地,集聚绿色石化科创资源;引导动力电池、汽车关键零部件等配套产业集中布局。

人民网:去年,武清发布了《京津产业新城规划建设方案》,请问京津产业新城在用足用好北京优质创新资源,进一步推进产业体系融合方面,将采取哪些措施?

武清区副区长 刘松林:高水平建设武清京津产业新城,是深入贯彻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内在要求,也是认真落实天津市推动高质量发展“十项行动”的有力实践,更是武清区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现实需要。

北京是优质创新资源最为富集的地区,按照协同创新、产业协作要求,武清将进一步发挥京津冀协同发展“桥头堡”“主力军”作用,在承接北京创新资源和开展产业协作方面作出应有贡献。为此,去年我们与中关村产业研究院利用将近一年时间,深入分析北京创新和产业资源优势,结合武清产业基础,高标准研究制定了武清京津产业新城产业发展规划,特别是对于京津产业新城核心区,我们谋划了以智能科技、生物医药为双高引领,以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汽车及核心部件为优势支撑,以未来智能、合成生物等n个未来产业为前瞻布局的产业体系。同时,为了更好导入北京科技创新资源和成果在武清产业化,我们正在积极打造承接载体平台,进一步做好要素保障,深度融入环京产研一体化圈层。

例如,在智能科技领域,我们规划了智链和数链细分领域,与北京需求做好充分协同和支撑,优势互补,使京津冀地区在智能算力产业领域作先行示范。大数据时代,算力是支撑ai大模型训练推理,激活新质生产力,释放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基础和关键引擎。目前,面对北京大量的ai大模型和数据应用企业的算力需求,我们在高村科技创新园超前布局了云数据应用主题园区,着力打造高效服务北京“热数据+智算力”应用、有效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算力之城”,力争年底可支撑智能算力突破万p规模。在生物医药领域,我们与北京生物制造产业方面也有很好的互动合作,已经有大量人才、技术的交流和成果落地,为北京的科研成果转化提供优良承载地,为产业链强链发挥有力作用。

下一步,武清将依托紧邻北京区位优势和自身制造业基础,加强组建联合技术攻关团队,积极承接北京科技创新成果落地,发挥“放大器”效应,以创新链赋能产业链供应链,推动更多优质科技成果在武清转化。

中新社:刚才尹局长提到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创新集群,请问能否详细介绍一下在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创新集群方面有哪些谋划和安排?

滨海新区工信局局长 李刚:滨海新区作为天津市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发展的龙头和主要聚集区,拥有1000余家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企业,2023年产业规模超3000亿元,拥有电子信息产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两个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网络信息安全产品和服务产业入选国家战略新兴产业集群,国产自主可控信息安全设备产业入选工信部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其中,滨海新区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在全国具有优势,引育了飞腾、麒麟、曙光、联想、360等国内领军企业,打造了国内领先的“cpu—操作系统—数据库—智能终端和服务器—超级计算—信息安全服务”的产业链条,是全国产业链条最全、聚集度最高的区域之一。

下一步,滨海新区将立足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核心区功能定位,坚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一起抓,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勇争先、善作为。一是牵头申报京津冀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先进制造业集群,以中国信创谷为主要载体,以先进计算与关键软件海河实验室为集群发展促进机构,联合北京、河北重点区域,坚持创新驱动、场景牵引、链式发展、安全可靠、开放协作,为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产业高地贡献“滨海力量”。二是继续巩固发展以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为特色的产业优势,与北京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加强产业协同创新,以飞腾、麒麟、曙光、联想等龙头企业为“链长”,开展“强链”“补链”“串链”,加强区域联动,聚焦金融、教育、交通等领域,建设特色应用场景。到2027年,滨海新区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规模达到5000亿元,培育引进百亿级企业10家、10亿级企业50家,打造100个标杆应用案例。

天津广播:据了解,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是武清优势产业,也是与北京产业融合程度较高的产业,请详细介绍一下在融入北京产业协同、推动产业成链成群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

武清区副区长 刘松林:近年来,武清区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借助京津两地整车优势,已成为本区的优势产业,也是下一步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具有增长潜力的产业之一。武清区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关联企业超过150家,规上企业80家,2023年实现规上产值245亿元,同比增长7.2%,占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约20%;2024年一季度完成产值55亿元,更是实现了同比增长14.8%的较快增速。目前,我们已经聚集了新伟祥、日进、海斯坦普、海拉车灯等配套企业,为奔驰、理想、小米等品牌汽车,在空气滤清器、车身、轮毂轴承、车灯、座椅等零部件做好配套,充分为京津两地,尤其是北京整车厂做好服务支撑,武清开发区、汽车园和京滨工业园三个国家级和市级产业园区已成为武清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聚发展的核心载体。

经过多年发展,武清已经与北京形成了紧密产业链关系,是北京汽车产业的主要配套基地之一,150余家汽车产业关联企业中有近一半企业为北京的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企业配套服务,也具备新能源汽车产业配套的良好基础。下一步,我们将着重围绕京津冀“六链”中的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深入做好产业协作,积极与北京企业深入衔接,进一步为理想、小米等新能源汽车做好配套服务,并大力开展上下游撮合对接,补强链条,帮助企业降本增效,形成京津冀地区的配套支撑,促成更多区域产业链合作成果,助力京津冀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编辑:cxl
阅读:20
图片资讯 更多>>
  • 津云:“天大小世博”开幕 带你拥抱世界文明百花园
  • [央视新闻]匈牙利:布达佩斯中国文化中心助力中匈文化合作
  • 中国留学生与新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专题展在沪开幕
  • 2024国际电子电路(上海)展览会开幕